产后黄金三天调养经验方
本处方最好在产后一两小时内就开始服用,而不是按医院西医所说的,一定要等到排气后,说明腑气已通才能进食。本方就是为了通胃肠之气而用的,服后如果结合按摩足三里,效果更好。按摩足三里,刺激强度要大点,如果有针灸师,最好扎针,很多患者产后当天就可排气通腑,次日就可正常的进食,从而能使产妇的体质迅速恢复。
处方:
生黄芪50-100g,厚朴30g,枳壳20g,苍术30g,苏叶20g,菟丝子50g,狗脊50g,当归20g,益母草30g。
方义:
本方重用黄芪补气,使元气及时恢复。如见脉细,更加党参30g,党参的补气作用和黄芪大不一样,党参之补气以气血两虚为主,而黄芪则纯补气,产后患者虽说气血两虚,但因为考虑到产后患者,为了防感染,医院常会用输液和抗生素治疗,所以一定要考虑到湿阻的问题,如果见舌苔厚腻、脉象浊滞不畅,再用党参之润,反不利化湿,对肠胃的蠕动反会有影响。
厚朴、枳壳理气宽中,促进肠胃的蠕动,特别是针对剖宫产用麻醉药后引起的肠胃蠕动下降,腑气不通,效果很好,但一定要重用,如果厚朴的用量少于15g,效果就明显差,不和枳壳配合,效果亦不好。所以通腑降气,一定要两药相伍为用,如见腑气结秘不通,可加大黄3~5g,加强降气效果,大黄不能后下,而要和其他中药一起煎。
湿阻则中焦气滞,清阳失升,所以加用苍术、苏叶两药以燥湿祛风,促进气机的升提。产后妇人一定要考虑到外风的问题。传统中医妇科学有产后痉风,一是气血两虚,筋脉无血可养而发,另外则是外风的问题,古人散外风多用防风。现在考虑到输液带来的湿阻问题,所以笔者用苏叶,一可散外风,二可燥内湿,比之防风更合适些。
肾主生殖,产后患者元气亏虚,除了补气,还要固气。肾为藏精之所在,补气的同时一定要固肾,才能使元气得固养。五味之中,收敛元气以酸味为主,但产后因瘀滞严重,如用酸味收敛,反使瘀血难以外排。朱丹溪说产后不能用白芍,后人理解为白芍性寒,不利于化瘀,其实是因为白芍味酸收敛,不利于瘀滞外排。
另外,收敛元气的酸药还有五味子、乌梅、山茱萸等,都不太适合产后三五天之内应用。酸收之药,应视恶露的多少而用。
如果产后见大汗不止,此是气虚不摄津,治疗当用大剂人参补气摄气,如独参汤。但如果是产后三五天,恶露将净,则有必要加酸收之药以收敛元气,使汗止而有利于元气的恢复。对于固肾敛气之药,除了菟丝子以外,还有覆盆子、补骨脂等,但菟丝子不寒不热,药性纯和,多脂能润,且又不腻。产后气血大亏,阴阳俱虚,所以用菟丝子为好。
妇人产后百节空虚,筋骨失养,固肾养精还要壮骨补肾,一则使固肾药的固气作用更强,二则使产后起身活动更加和顺。补骨壮骨药有狗脊、川续断、骨碎补、桑寄生等,狗脊、川续断和骨碎补的壮骨作用理想,桑寄生的药效太弱,难胜大任,川续断和骨碎补的口感不好,药液的味道很差,所以笔者多以只一味狗脊重用。很多妇人产后见腰痛膝痛,就是在产后没有及时固肾壮骨,稍有外风入体,邪气就深入骨髓,形成久长难愈的腰痛。另外,妇人要抱孩子哺乳,腰部亦要用力,如不固骨壮骨,在元气大亏之时,极易形成腰伤。
产后瘀血必要及时快速外排,如留滞于体内会化热生毒,造成难愈的慢性炎症。因为考虑到产后外风入体会化热生毒,所以用活血化瘀药选择益母草为好。益母草味辛性凉,有化瘀、解毒、利湿、透热的作用,且药性纯和,活血而不猛烈,对于产后瘀滞有湿热者颇为合适。当归润养又能通血脉,和黄芪伍用称为“当归补血汤”,使黄芪补而不滞,共达气血化生之妙。
对于产后元气亏虚之人,活血化瘀药不得用红花、桃仁等猛剂,以免气血更伤。如果见有热毒表现(西医称为感染),加败酱草50g。败酱草虽为清热解毒药,但药性纯和,滋味虽苦,但寒性并不很偏,且有良好的化瘀排脓作用。《伤寒杂病论》有用败酱草和附子、薏苡仁组合来排脓解毒。
出处:
作者/吴南京
登录后方可回帖